首页 热点 要闻 国内 产业 财经 滚动 理财 股票

天天快看点丨经济学家朱少平的发声,为何被年轻人直言“说到心坎里了”

2023-04-10 08:06:41 来源 : 大众日报


【资料图】

前不久,“年轻人找工作不要只看钱”的话题登上热搜,有人指责年轻人看报酬挑工作,引来许多关注和议论。著名经济学家朱少平一番耿直的言论,收获了一片叫好声——“如果有人指责年轻人看报酬挑工作,那至少他是无知。”“如果没有工资,我连生存都生存不了。”“每一个人都希望收入高一些,你必须提高你的知识和技能。年轻人的选择只要不是好高骛远,我们都应该支持。”

朱少平的发声,并没有涉及复杂晦涩的经济学专业理论,他朴实且接地气的观点,让网友感受到了一股清流,直言“说到心坎里了。”

在此之前,一系列专家的评论招致了不少争议,脱离了公众感受,使得专家形象大打折扣。“建议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买房子”“不建议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凑首付”“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的时间”等言论充斥着“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味,有网友直接抛出“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反驳。

年轻人为何越来越反感某些专家的言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专家的许多建议直接忽视了年轻人正面临的困难,无法感同身受,起不到建设性的作用。以“年轻人别在通勤上花过多的时间”为例,专家忽略了关键因素,年轻人的通勤时间长,主要是单位周边租金高、收入无法承担、交通拥挤等问题导致,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节约生活开支,选择较远的地方居住。而专家只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将矛头指向年轻人,不断对他们提出要求,显然与现实严重脱节,公众口诛笔伐也在情理之中。

久而久之,一些不切实际的专家建议被认为是“指指点点”,缺乏了公信力,丧失了同理心,与公众产生了严重的割裂感。反观朱少平教授的建议,切中了年轻人最核心的问题——只有先生存,才能谈发展。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我们的报酬基于付出的劳动多少,这也是最基本的常识。眼下,年轻人对收入的抱怨,很多来源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种畸形的工作模式,肯定没法收获正向的反馈。现实中,一些企业家“画大饼”式的做法要求年轻人不要只看钱,把情怀和梦想用作借口,鼓励“只要付出,不求回报”,形成了狼性加班文化,无意义的加班为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带来了负面影响。

年轻人并非对专家有恶意,只是那些无法共情的“专家建议”消磨了大家的耐心。一旦要进入公共领域建言献策,专家应该以更专业的姿态、更理性的观点、更负责任的态度帮助年轻人答疑解惑,而不是泛泛而谈,一味地苛责。其实公众仍然对高水平、具有实操性的专家建议充满期待。(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朱子钰 报道)

关键词: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