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要闻 国内 产业 财经 滚动 理财 股票

每日热点:这个排行榜,又被国资房企霸榜

2023-03-04 07:59:19 来源 : 明源地产研究

前阵子,百强房企去年全年的成绩单已经陆续出来了。这份成绩单总体来看不算理想,整体业绩规模同比下降了41.6%,千亿房企的数量则直接腰斩到只剩下20家,不可谓不惨烈。对于许多房企来说,2022年是生死攸关的一年。然而,在行业业绩普降的形势下,一大批国央企的表现仍然十分突出,而且在接下来的两年内,依然会保持强势姿态。


(相关资料图)

因为销售规模只是表象、是已经过去的数据。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国央企这两年在融资、增储与多元化布局等方面,已经取得越来越领先的优势地位。

明源君近期集中整理了这一年以来,国央企在各方面的表现。虽说国央企这两年发展很快这件事行业有目共睹,但其强势程度仍超出想象。

今年的国央企可谓手里有钱、库里有货,鸡蛋也成功地分放在多个篮子里,完全是雄心勃勃要大干一番的架势。

国央企地售比领跑行业

土储充沛且向发达城市群集中

去年房企的业绩榜单,进一步证实了行业普遍的感受:国央企确实越来越强了。

据统计,在近三年来百强房企的销售额当中,国央企的份额占比从22%飙升至43%,几近翻倍。销售规模TOP 20当中,国资背景房企占比也已过半。

但更突出的是新增土储数据。去年全年新增土储规模TOP 20当中,国资房企有14家,占比高达70%。

保利、华润、中海、招商蛇口等大型国央企,去年的纳储力度丝毫不减。同时还有许多非传统开发强企,也作为新面孔杀入了百强榜单。

比如一批中字头的建设类企业:中建玖合、中建东孚、中建三局、中建智地等等;还有各地地铁公司,如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集团、厦门轨道交通、苏州轨交集团等等。

这个趋势,使得当前土储资源的集中度迅速提高。据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国央企的拿地金额在TOP100房企中,占比达66.8%。其中地方城投拿走了16.4%,而民企拿地金额同比从37.4%降到了9.3%……

图:2021年(左)、2022年(右)拿地金额TOP100不同所有制企业拿地金额占比

图表来源:中指研究院

虽然销售榜上看似国央企和头部民企仍然胶着,但看增储数据和拿地销售比,我们就能感受到,为什么未来几年市场仍然会由国央企主导。

这两年来民营房企的主要任务都是求安全、求存活,拼尽全力在销售端出货,但进货端口收得很紧,不过国央企一却直保持着较高的投资力度。

据统计,2022年代表性民营房企的拿地销售比只有5.8%,但国央企和混合所有制房企的拿地销售比均值为21.4%。其中越秀、建发、国贸等甚至超过了50%,进出货衔接无比丝滑。

图:2022年典型房企销售及拿地业绩表现情况

图表来源:中指研究院

这些具有大手笔进货和顺畅出货能力的国央企,无疑会成为接下来1-2年内商品房销售市场上的主力。

而在项目的落子布局方面,几乎所有规模房企当前都希望落子发达城市群,以求控制投资风险、确保出货端通畅。

但想归想,好地段的好土地并不容易拿,在获取优质地块上最具有竞争力的,仍然以国央企为主。

目前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是最受房企追捧的区域,另外中西部近年来受到的关注度也在提升。

从这四大城市群的拿地TOP 10来看,除长三角区域被深耕型标杆民企滨江和绿城摘得前两名之外,其他城市群拿地市场基本被国央企霸榜。

图表来源:中指研究院

拿中海举例,2022年上半年中海地产在一二线城市的新增土储建面占比为89%,而且是2022年在京摘地数量和总价最高的房企,其“主流城市、主流地段、主流产品”的投资战略,清晰地体现在数据上。

当下哪怕是头部国央企之间,对于高能级城市的优质地段的争抢,也是白热化的。

另一方面,各地城投的拿地节奏也并没有慢下来,多个城市的土地市场仍然需要依靠城投来支撑。据2022年间城投公司参与拿地的金额、建面、幅数都较2021年有所增加。

根据CRIC公布的数据,上个月城投公司的拿地金额占到了当月拿地百强的一半,其中不乏岳阳城投等市级城投的身影。

图表来源:克而瑞地产研究

前一年手里有多少种子,决定了来年会有多少收获。虽然今年才刚开年,但相信大家已经能看出,未来市场的结构会如何变化。

国央企融资优势显著

支撑企业收并购与多元化发展

国央企能够一直保持领先的投资强度,前提是手里要有足够的资金。正所谓手有余粮,心中不慌。 从近一年来看,国央企融资优势依然显著,融资规模远远领先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据第三方统计,2022年国央企的融资规模,在行业内的占比在60%-90%左右,而两年前这个占比大约只有20%-40%。

且国央企的融资成本也始终维持在低位,头部国央企华润、中海的融资成本,已经都能控制在4%以下,中海的融资成本仅为3.4%,堪称业内融资成本之王。

通畅的融资渠道与极低的融资成本,是国央企去布局更多的战略性业务,并在各个领域去开展收并购,扩大自身的业务规模与影响力的关键支撑。

所以近两年来,国央企与民企之间的差距似乎越拉越大。民营房企在收缩求存之时,国央企反而在多元化赛道上趁势狂飙,通过布局扩张和收并购等方式站稳了脚跟。

比如华润就是在去年一年中,收获颇丰的赢家之一。

去年8月,华润置地以约33亿元收购世茂位于北京分钟寺地块,12月底又大手笔地完成了一起年内最大金额的并购,以124亿元将华夏幸福南方总部等多处资产收入囊中。

除了地产开发之外,华润去年在物管领域也有不少斩获,一口气收购了禹洲物业、祥生服务、中南服务、四川九洲千城物业等多家物企,进一步稳固了华润万象生活在物管赛道的地位。

以华润去年在收并购上的频繁出手,堪称是2022年的“并购王”。而且拿下的还都是优质资产,是过去房企绝不会轻易拿出来上架售卖的。

国央企愿意豪掷大几十亿、数百亿的背后,也是看准了当下这个充盈公司优质资产规模、巩固行业地位的好时机。

另外,基于增量开发的客观瓶颈问题,国央企这几年一直在加速布局多元化业务,不断强调持有经营业务的战略地位。这些也都需要拥有强劲的资金实力,才能够顺利开展。

比如招商蛇口的多元化经营性业务,就一直发展得十分稳健。

产业园业务是招商蛇口的老强项了,产品线丰富、出租率稳定,毛利一直挺高,甚至多年高于传统开发业务。而且目前招商蛇口已经打通了产业园REITs退出渠道,实现了良性的业务闭环。

图表来源:观点网

此外,招商蛇口旗下的长租公寓业务、零售与写字楼资管业务,都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已经形成了地产大行情之下的多元化增长与抗风险能力。这种能力在不确定性风险的笼罩之下,尤为珍贵。

‍‍

国央企组织架构变动频密

紧随投资布局而调整

国央企在拿地增储和多元化布局上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合理的组织架构与人才结构的支撑。

这两年来国央企的组织架构调整频率,一点不比民营房企低。只是民企多是被动收缩,而国央企却是为了适应新的投资战略布局,而进行的主动调整。

近期国央企最核心的架构调整方向,有几大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是基于投资布局改变,而做出的分支公司整合动作。

比如华润的七个大区下属分公司,已经由去年的40个调整为目前的32个。招商蛇口则在一开年,就对数十个城市公司进行了合并、升降级与撤销等多方面的调整。

保利近期把江南平台和苏通平台合并为苏州公司,湾区与粤西则合并成了湾区公司。而且还在加强内部管理的纵向联动机制,要求总部关键岗位下沉一线,建立跨专业线赋能小组,去开展督导工作。

诸如此类的调整,在年关期间十分频繁。不过具体举措都很相似:重点城市公司升级,非重点城市或业绩与利润贡献少的城市公司,则进行降级、合并甚至裁撤。同时,集团资源加大力度向业务一线倾斜。

这些调整都是紧密围绕国央企的聚焦战略来设计的,在求稳、控风险的大原则之下,一些边缘的、投资风险高的城市公司,注定面临被合并的命运。

第二方面是基于内部效率优化,而进行的职能整合。

比如保利去年成立了地产管理中心,整合了开发、运营、工程、成本等职能;还整合了战略研究、投资管理、法人管理等职能,设立为战略投资中心,串联起投前、投中、投后环节;以此来提高各板块业务的管理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华润万象生活仅上半年就已经引进了逾百名数字化人才,其中超过6成来自互联网头部大厂。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是国央企加速向管理要红利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国央企在战略上对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视程度,已不同往日。未来国央企的整体数字化水平,很可能也是领先行业的

结 语

虽然近一年来行业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但实际效果还不明显,可能需要更长的传导时间。在尚未明朗的形势下,国央企仍然是支撑起整个地产行业的角色。

从土储与融资状况来看,国央企在行业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会继续扩大优势。然而许多人都会担忧,这种一边倒的局势不是个健康的状态,国资企业的能力并非是没有上限的。

好在是开年以来,已经有一批民营房企在融资化债方面迎来了曙光。我们可以期盼今年有更多的民企回归,为行业带来新一轮的活力。

关键词: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