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要闻 国内 产业 财经 滚动 理财 股票

建设银行如何在“云”上再造一家银行

2023-03-04 19:14:09 来源 : 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3月4日电 如果将银行比作一个人,那么数据中心就是这个人的大脑,银行网点、ATM机以及手机终端就相当于人的手和脚。银行数据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控制着终端的行动,确保一家银行的正常运转。


(资料图)

日前,“了解我的上市公司—走进蓝筹”首期活动建设银行专场在京举办,揭开了建设银行数据中心稻香湖生产园区的神秘面纱。

在这里,4000余名金融科技从业者每天对成千上万台机器进行日常的维护管理,24小时不间断监控银行计算机系统,所有的指令在此被接收、发送,确保客户的每一笔交易都能得到及时准确地处理。

建设银行数据中心,正是了解这家银行金融科技实力的一扇窗口。建设银行的新金融理念实践和金融科技的发展蓝图也得以向外界呈现,全新的“建行故事”已经展开。

应“云”而生 内外赋能

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离不开大量的数据支撑。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

以银行为例,每天海量数据都要从银行中转、确认、复核,这对银行的算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云计算在银行业的应用便成为水到渠成。

银行的未来在“云”上,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建设银行更是走在行业前列。早在2013年,建设银行就构建了当时国内金融业规模最大的私有云,支撑了新一代核心系统数年的建设和推广。2018年,在金融科技战略拓维升级过程中,建设银行迭代升级建设了具备新金融共享特征的行业云—建行云,逐步走过互联网、信创、全面融合等技术阶段,全面支撑智慧金融和智慧生态业务发展,成为新金融行动的重要依托。

2022年1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鼓励大型银行加快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

中小银行本身体量小,数量多,技术力量薄弱,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浪潮,最大的困境便是人才短缺、技术费用支出过高而难以为继。

顺应监管要求与市场需求,今年1月,建设银行发布金融业云服务品牌“建行云”,并宣布首批推出三大类10个云服务套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也标志着建行科技输出迈出关键性一步。

“一方面,建行用科技武装自己;另一方面,包括云计算在内的多项产品和服务也可以输出,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对外赋能。这也契合了新金融的属性,即科技属性、普惠属性和共享属性。”建设银行首席信息官金磐石曾在“建行云”发布会上表示。

“双子星”计划 跨越S型曲线

“今天你抢券了吗?”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打招呼的常用语。

小小的一张消费券,也成为撬动消费、助力企业“回血”的重要手段。过去,互联网平台成为消费者发放的主要渠道,随着“建行云”完成了多地域部署,“建行生活”APP得以于2020年底试点上线,这一局面终于被打破。

不知不觉间,“建行生活”已经悄然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抢消费券、点外卖、打车等等都可以通过“建行生活”来完成,建设银行的金融服务正变得无处不在。

“没有想到建行生活APP能在两年时间里用户注册量迅速破亿。”建设银行网络金融部有关负责人回忆道,秉承用户为中心,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金融需求,助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银行推出了“双子星”计划。

“双子星”中的“一星”即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它是线上金融服务供给的货架。2022年12月,建设银行升级推出手机银行2023,回归“至简”的设计理念,对用户使用频率占比98%以上的49项业务旅程重新梳理打磨,同时在手机银行投资理财频道打造人人都需要的“四笔钱”投顾服务楼层,连接了近3万名客户经理的“云工作室”,为老年人提供“一键求助”服务等。

另一星是“建行生活”,是建设银行旗下门槛最低、效率最高的获客平台,二者承载着不同的获客、活客和创造金融价值使命。

如今,手机银行APP已成为银行服务客户的主要渠道。过去的这些年,各大银行推出了各种花样繁多的APP,但真正能捕捉到用户痛点,留存在用户手机中的APP并不多。很多银行手机APP的客户增长曲线已经开始趋缓,呈现S型曲线。跨越S型增长曲线,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线也成为摆在银行面前首要问题。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银行的优势在于金融服务,互联网平台公司的优势则在于场景。在清楚认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建设银行作出了一个破圈的决定——打造一个生活场景服务平台,即建行生活。

正如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年报中所说,建设银行探索用平台思维办银行,打造“建行生活”,串起租房、普惠一颗颗珍珠,深耕私域流量,金融与非金融场景深度链接,全方位服务新型数字生活。

2020年底,建行生活APP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试点的效果出乎意料,“一经推出用户就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2年底,建行生活已在全国361个城市落地,平台用户规模达到1亿,日活400万左右,与手机银行共同构筑成建设银行的双流量高地。”建设银行网络金融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深入剖析一亿用户数据的背后,也令人振奋,其中有3000万是非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客户,还有2000万是非建设银行客户。在触客模式和年轻客群占比上,建行生活APP对银行传统渠道形成有效补位,平台超70%的用户是20-49岁的中青年群体、超50%是20-39岁的青年客群,平台用户规模和活跃水平持续增长。

建行生活还与建设银行为中小微企业量身打造的“惠懂你”平台相互衔接,形成“生活+生意”场景融合,提供“可见即可贷”的便捷融资服务。

目前,“双子星”对生态的协同效应开始显现,建行生活APP的亿级用户规模,为手机银行提供了潜在的巨大客户资源,也为建设银行线上流量提供了非线性增长的可能性,这个蓄水池也让建设银行在银行同业中率先跨越S型曲线。

储备长远实力 坚守金融底色

“建行云”和“双子星”计划正是建设银行对金融科技探索和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无科技不金融、无金融不科技”,已经根植于建行人的血液中。2018年,建设银行提出“三大战略”,将金融科技提升至全行重要战略地位,同年发布金融科技TOP+战略规划,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并成立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建信金科),同业率先以公司化运作模式激发科技活力。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下去。一家银行要保持自身竞争力的持久优势,需要储备长远,持续不断对科技研究进行投入。

数据显示,2018-2021年,建设银行累计投入773.16亿元,年均增长18.98%;集团金融科技人员从2017年底的6983人增长到2021底的15121人,年均增长21.31%,有力保障了金融科技战略的落实。

在不断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建设银行也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金融普惠化和共享化。在建行人眼中,金融科技最终要服务于每一个个体的金融需求,从年轻人的未雨绸缪到老年人的细水长流,在金融科技的加持下,用全量的数据分析提供精准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对金融服务的改善往往隐藏在细微之处。“以往面对‘双十一’、纪念币预约等业务促销场景时总是有压力,如今在建行新一代核心系统的优势基础上,通过不断打磨全链路容量评估能力,采取秒级资源扩容、动态流控、故障自愈等技术,动态调配资源,可以实现分钟级动态资源池扩缩容。”建设银行金融科技部负责人说。

据介绍,2022年双十一期间,建设银行快捷支付业务峰值超过1.2万笔/秒。“在客户抢购时,会发现客户体验更为流畅,后台一线IT员工也减轻不少压力。”该负责人表示。

持续投入和坚持创新让建设银行的金融科技结出累累硕果。五年间,建设银行的技术体系已转型为自主型更强的分布式体系。人工智能平台能力支持集团700多个业务场景,并在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大数据平台每日实时处理数据量超过550亿条,数字化经营指标时效从58小时缩短至6.4小时。新增专利申请6800件,是历史存量的6倍,专利授权率比国内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

从夯实自身到对外输出,建设银行以其自身强大的金融科技实力内外赋能。一方面以建设银行为赋能主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民生服务赋能,比如与29个省级政府建立合作、打造智慧政务平台,推出乡村振兴服务平台“裕农通”,面向普惠客群量身打造的综合化生态型服务平台“建行惠懂你”;另一方面以建信金科为赋能实施主体,赋能金融机构等客户,输出模式为核心系统建设、单一产品输出、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以及数字化运营服务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如今的建设银行,正在牢牢把握金融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服务能力跃升机遇,以实际行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服务,为投资者创造更高的价值回报,践行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中新经纬APP)

【编辑:吴晓薇】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