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要闻 国内 产业 财经 滚动 理财 股票

集中供地未落幕

2023-02-08 18:01:17 来源 : 进深News

文/乐居财经 靳文雨

“集中供地取消了,这是个好消息。”作为一家房企投拓部门的成员,沈禺(化名)松了一口气。

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一份文件,在地产圈刷了屏。沈禺口中的“取消”,其实在官方的回复中,只是集中供地的优化调整而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次,不仅取消了各座城市的供地次数限制,而且规定每次出让地块的清单,都要至少提前三个月公布。

回想起两年前,集中供地政策推出之后的第一轮土拍,沈禺加班加点,在短时间内对多宗地块做出研判,并与多家房企围猎地块,忙得不可开交。但最终,他却因高价拿错地块,让公司徒增债务和利润压力,为此他还丢了绩效奖。

“地市始终会回暖,政策调整之后,以后拿地有更多时间做准备,犯错的几率将会变小。”他说话间似乎多了几分底气。

总体来看,此次政策调整的内容,既有供地规模限制,又有信息公开要求等,这是顺应市场做出的优化,也有别于2021年集中供地政策推出前的松散。从这个角度看,集中供地确实并未“取消”。

近两年,在拿地热度高低起伏之间,集中供地政策已经历了多轮调整。

2021年下半年以来,各座城市放松对竞买资格要求、降低保证金缴纳比例、延长土地价款付款期限等,都在为促进土地市场回暖,提高土地成交率发力。如今的调整,也是此前措施的延续。

政策优化

在此次出台集中供地的优化政策之前,已有不少城市,自发退出“一年三批次”供地的序列。

全国楼市调控的模范生长沙,在去年9月,便发布公告直白称:今后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更改为年度常态化持续更新推介。江西也曾公开发声,力争将南昌从“集中供地“城市名单中调出。

在原本划定的22座集中供地城市中,已有一些突破了拍地次数的限制。如北京、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城市推出5次供地,武汉等城市,甚至上架了6批次集中供地。

眼下提出取消限制拍地次数,正顺应了趋势,也是因城施策的一个延伸。

两年前,推出集中供地政策的初衷,是抑制土地价格,调控楼市过热。如今这一目的早已达到,楼市别说“过热”,回暖现象都不明显。土拍市场上,民企身影仍然稀疏,城投、国资房企托底,终调不起市场活跃度。

再说,托底主力城投公司,也有很大的债务压力。近来网传首例共有产权房暴雷,便映射出城投暴雷的紧急。此前已有出台政策限制城投拿地,因此,要重燃土拍市场热度,调整势在必行。

去年,各城市卖地收入,也大幅下滑,他们亦盼望着地市回温。

此次调整,主要有几点变化。其中,在土地供应节奏上,不再要求“全年不得超过3次”,而是在公开的拟出让时间段内“可以一次或多次发布出让公告”。

政策中明确,建立拟出让地块清单公布制度。每次公开详细清单对应的拟出让时间段原则上不少于3个月,给市场主体充足的时间预期限制。

信息公布也更加透明化。各地要将住宅用地近三年年平均交易量以及对应的住宅建筑面积,作为测算下一年度供地计划总量的参考。

凡是商品住房去化周期长、土地流拍率高、市场需求明显不足的城市,应当控制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

而已供应未竣工住宅用地面积超过近三年平均完成交易量5倍的城市,应当从严压缩计划规模直至暂停供地。

与此同时,新的土拍政策取消了“租赁住房用地占比不低于10%”的规定,仅提到大城市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供地计划中应单列租赁住房用地。

可见政策调整的内容颇为丰富,既有供地规模限制,又有信息公开要求、租赁地块公示,虽然次数不再硬性规定,但也有别于2021年集中供地政策推出前的松散。

高开低走

2021年2月,住建部发文要求22个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实行“两集中”政策,即集中发布用地公告,集中组织出让活动,且一年内出让活动不得超过3次。

游戏规则刚发生改变之时,整个土拍市场风云四起,带着恐慌和焦虑情绪的各路开发商们,卯足了劲,生怕拿不到地进而影响全年的业绩指标。

在广州,一度出现了排队摇号买地的稀罕事。黄埔科学城宅地吸引320组企业(含房企马甲)围猎,光保证金就达到1300亿;为了这次摇号,甚至多家房企出动了30-70个马甲进场。

即使出让土地最少的无锡,也将房企“焦虑性拿地”演绎得淋漓尽致。16宗宅地吸引260次房企报名参拍,超80家房企参与,开拍后多幅地块遭遇房企大幅度加价,几分钟内直接触顶限价进入竞租赁住房阶段,且竞租赁住房面积较高。

然而,这场拿地盛宴并未持续太久。2021年第二批集中供地,22城土地出让金总额从10705亿元骤然滑落至6441亿元,综合溢价率也从14.7%跌至4%。

市场的转冷与房企陷入融资困难相关,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此后随着房企流动性压力骤增等多种情况出现,土地市场降温明显,底价成交、流拍频出。

2021年下半年以来,民营房企拿地身影渐隐,土拍市场上大多由国资、城投公司托底,活跃度大不如前。另外,不少房企还明确表示停止拿地,而继续拿地的房企则以审慎的态度,只看核心城市的优质地块,非必要也不拿地。

进入2022年后,这种消极的情绪仍在房地产市场蔓延,土地市场的数据也与之呈正相关。

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22城集中供地共成交1.4亿平方米,较2021年下降45.8%,土地出让金达成1.8万亿元,较2021年全年下降31.9%;市场表现方面,底价成交占比逐渐走高,五批次集中土拍中,有超过九成的地块底价成交。

土拍市场热度降低,全年供地计划难以完成。从2022年22城集中供地来看,计划完成率不足六成。仅合肥、无锡、上海、厦门4城完成全年供地计划 。长三角地区平均完成率92%,长春、重庆完成率仅16% 。

另外,房企投资指标一般与销售回款挂钩,拿地投资预算会根据销售回款制定。在各地楼市持续探底的情况下,市场不明朗,投资自然也就搁浅。

作为市场一线主体,房企2022年的投资意愿也降至了低谷。机构数据显示,2022年百强房企拿地金额同比下降48.9%,拿地百强的门槛值为48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0%。

今年1月,土地供应、成交量均继续走低,房企拿地节奏依然缓慢。从数据来看,百强房企拿地总额591亿元,同比下降29.4%。与以往一样,拿地企业主要以地方城投及本土民企为主。而对于2023年土地市场走势,业内人士预计并不乐观。

调整“松紧绳”

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开市场土地出让门槛的“松紧绳”,随着地产市场的冷暖起伏以及房企拿地热度的高低不断调整。

自2021年首次集中土拍火遍全网以来,土拍市场中不可避免地催生了诸多负面效应。诸如,核心地段仍被大鳄和本地巨头占据,多数中小房企只能充当“陪跑”、落空收场,这使得扩大土地供应,以平衡市场供需失衡造成的市场波动这一愿景很难达成;

另一边,“地价推高房价”等话题也在不断滋生。多城市地价刷新,房企拿地成本高昂,不少城市甚至出现了折扣收回、买房靠抢的局面。

2021年第二轮土拍随即“收紧”了拿地条件。而在第三批集中供地中,多城对土拍规则作出了一些调整与优化,放松对竞买资格、地块起拍价、土地款支付周期等要求,以期市场回温。

当时,无锡、苏州等城市均下调了保证金比例,而杭州、苏州等城市放宽了土地出让金的支付条件,允许开发商“分期付款”等。

2022年,集中供地的拍地规则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去年第一轮集中供地中,多地将保证金下调至起始总价的20%,溢价率则严控在15%以内,有些地区溢价率上限甚至下调至10%。而在2021年首轮集中供地中,许多地区这一数据为30%,有的甚至达到50%。

此外,付款周期有了适当的延长。比如重庆在付款进度方面,多要求1年内付清,较之前的3个月大幅延长,这给了房企资金腾挪的时间与空间。

以往竞配建、竞自持的竞拍模式也不再盛行。去年开始,各地普遍在限地价基础上,以摇号、抽签形式进行竞拍,还有城市采取预公告、推介会等方式提前摸底房企拿地意愿。该举措可以大幅降低项目建设及运营成本,为开发商减轻负担。

诸如,合肥取消了在达到中止价后“竞装配率”的竞价方式,统一采用“竞报高标准建设方案”,同时降低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减少捆绑配建地块的数量;青岛和成都,取消了此前配建“人才住房”的要求,而武汉和厦门取消了配套“保障房建设”的要求。

第二批集中供地中,多城在地价方面也放松了“闸口”,如福州、合肥、南京、长沙、成都、深圳等城市提高了销售限价;北京、南京、天津、福州等城下调回炉地块起拍价,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房企的资金压力。

9月以来,集中供地模式在部分城市有所转变,多城不再严格执行此前要求的“一年内公告、拍地最多不超3次”的相关政策,而是开启了适度增加供地批次的模式。

长沙成为了第一个跳出“集中供地”的试点城市,宣布不再按年度批次推介土地,更改为年度常态化持续更新推介。

此后北京、无锡、苏州、徐州、南京等城市均在2022年完成了五批次的集中供地,徐州、武汉甚至上线了六批次集中供地。当然,这些急着推出五批次、六批次的城市,大部分都是往年热度比较高的城市。

多地陆续调整供地节奏,引来了不少猜测,“集中供地”或将逐步取消,回归常态化土拍的节奏。

眼下,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言明了要优化完善集中供地政策。而政策的核心要点是要精细化、透明化供地。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推送
集中供地未落幕 2023-02-08 1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