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要闻 国内 产业 财经 滚动 理财 股票

焦点讯息:放水28万亿,普通人的钱袋子会缩水吗?

2023-01-25 15:03:41 来源 : 校长侃财

文校长


【资料图】

2023年春节刚过没几天,央行的各项数据已经陆续公布,毫无疑问去年的市场行情不尽人意,M2货币指数的增速一度达到12%,增加了28万亿。

这也就意味着,相较2021年央行在去年多印了28万亿,如果作用到今年,大多数人很有可能将会面临钱袋子缩水、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风险。

大多数人可能不明白,M2到底是个啥?

M2用经济学中的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广义货币,如果再通俗来讲就是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放进钱袋子中的“钱”。

当然这是在经济学范畴内的“钱”,这个“钱”还能再继续细分,例如M0(日常开销的钱)、M1(日常开销的钱与活期存款)、M2(日常开销用的钱、活期加定期存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M2构成比例中,日常开销所占比例其实非常少,更多则是来自于银行存款。

银行就好比一所中介机构,人们将手中的钱存入银行,而银行则拿着这部分钱对外放贷,从而创造出更多的M2广义货币。

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手中有一万块,对于你而言就只是一万块而已,而对于银行而言,这一万块完全可以成倍增加,因为它可以它可以通过放贷的形式,让更多人手中多出这一万块,从而增加更多的M2广义货币。

许多人可能不理解,明明是一万块,怎么能够贷给这么多人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存款的这部分人并不会在同一时间取出来,同时贷款的也不会在同一时间去贷款,说白了就是一个时间差的概念。

在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下,通过一笔存款去贷给更多的人,成了银行们的终极目标。

如果事态愈演愈烈,银行确实赚钱了,但这种模式终有一天银行会不堪重负。

所以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央行在很早之前就出台了相应的监管政策:

每次人们向银行存款后,必须按比例向央行提交一定数额的准备金,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银行“不堪重负”,而上交的这部分准备金储户虽然能够正常提现,但却失去了流通的价值,相应的M2的流通规模也会缩小。

不过央行在其中还有更大的权利——制定利率。

虽然在提交一部分准备金以后M2的规模减少了,但央行完全可以通过降低利率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人贷款,以此达到扩大M2的目的。

所以像广义货币M2这种东西,并不只是通过印钞来扩大的。

既然大家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那咱们再来聊聊去年缩水28万亿的事情。

过去3年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疫情+通货膨胀不仅消费水平降低了,收入水平更是一落千丈。

下到小商小贩,上到大宗商品房地产,无一幸免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央行终于坐不住了,在一年内连续两次降准降息,大约释放了1万亿的准备金。

以此来刺激更多的企业贷款用以发展,无形之中也提升了M2。当然,这并不是央行开启了所谓的印钞模式,而是适当地放开了货币的流动性。

如果非要说印钞的可以去看看美国,跟我们真的完全是两码事。

美国在疫情期间释放8万亿美元,他们可不是简单地释放流动性,而是实实在在发到了老百姓的手中,这跟天上掉钱根本没啥区别。

起初的美国人感应到忘乎所以,不用工作不用上班,在家睡大觉就能收到钱。

老百姓虽然高兴了,但这完全违背了市场的客观规律,老百姓将这8万亿花出去后,市场无形之中就增加了8万亿,伴随而来的就是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而这个时候美国又开始了他们的惯用伎俩,通过回收与提高利率等方式让美元回流,这才好不容易稳住了这波通胀。

就拿去年为例,在两种不同模式的加持之下,美国物价指数上涨一度达到8%,而我国只有2%。

虽然全球备受通胀影响,可在疫情放开之后我们并不担心通胀,而是通缩。

现在的老百姓压根就不愿意消费,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又再一次涌现。

老百姓已赚不到钱就更不愿花钱,如此循环往复,通缩将不可避免。

通胀不好,通缩自然也不是什么好事。

央行为缓解当前的通缩压力,开启了“放水”模式,28万亿也正是由此而来。

增加货币供应提高流动性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厂复工复产继续发展,从而稳定就业提高收入促进消费。

更何况央行也不怕他们这群大厂还不上,毕竟厂房、设备、土地等都可以用来做抵押。

说句实在话,我们的28万亿与美国的8万亿还是具有本质区别的,我们更多是属于生产性质的贷款,而美国更像是在搞消费性质的“撒钱”,并且他们这种模式及容易引发恶性通胀。

要知道,贷款拥有收回的一天,而消费则是全部砸到了市场里。

也就是说我们的钱袋子实际并不会瘪,看看特斯拉最近的操作就知道了,一下降价超过了3万,并不是他们大发善心,而是他们提前预判到了通缩的到来,这是他们在为“过冬”做准备。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推送
突发沉没! 2023-01-25 15: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