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1 12:09:23 来源 : 东方寻宝
口沿是瓷容器口部及其边沿的统称。
器物口沿的形状和成型工艺,是鉴定其时代及烧造地点的重要依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同时期的不同器物口沿形状各异,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瓷器器型中的主要口沿,一起欣赏古代工匠的艺术之美。
敛口
多见于钵、碗、罐等器,特征为口沿处渐向内收敛,有的器壁先向外撇,近口岸再向内敛。
敞口
亦称侈口,形状为接近口沿处逐渐开阔宽敞。历代的碗、盘、尊、罐等器多为敞口,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与斜直形之分。
喇叭口
造型特点是从细颈逐渐展开,从细颈逐渐展开,比敞口深度大,作管乐器喇叭状。此类口式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壶、陶尊上有所见。
直口
口作垂直的筒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罐、瓶等器物,后代的碗、罐、壶、瓶等器均有直口的口式。
花口
把圆形或椭圆形的器口用连弧线分成若干等分,形若花瓣。有四瓣、五瓣、六瓣乃至十瓣以上花口。按花瓣曲线不同,又可分为葵口、菱花口、海棠式口等多种形式。
撇口
造型为口沿为向外翻撇,略呈喇叭状。这种口式多用于瓶、壶等器物,碗、杯等偶有撇口的。
唇口
器口边沿凸起一道浑圆似嘴唇的厚边,因此得名唇口。唐代邢窑白瓷碗和历代一些罐等器物都有唇口。
盘口
器型似盘,直壁,折收,下接细的直颈。汉代陶壶已有盘口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盘口壶盛行,隋代仍有烧造,唐代变得渐为小巧,至宋代为洗口所取代。
洗口
瓶、罐等瓷容器的口部形式之一。源于六朝壶的盘口,形象接近而略深,更似文具中的笔洗;一般为浅直壁,折收,下接细颈。始见余宋代。
束口
器口边沿以下约1厘米向内束成一圈内陷的凹槽,该凹槽俗称"注水线"。多见于杯,罐等物。
子母口
盖内凸圈小于器物口沿,可插入器口,用以固定盖子。亦见有器口小盖圈大,盖圈套住器口者。多见于盒、罐,放置胭脂,粉末等物,防止受潮。
复口
即内外两重口,外层口似浅盘,内层为略高的直口,两口之间为环形浅凹槽。西晋青瓷罐即有这种口式。后代民间的泡菜坛也是这样的结构。
折沿
造型为直口,向外翻折出一周窄沿,一般都有一道较硬的转折线。折沿多出现在盆、盘、瓶、罐等器具。
泛沿边
造型为直口向外翻折后再向下折出内凹的弧线,形似于倒扣的盘,在徐源若的《哥窑与弟窑》一书中有记载。
板沿
于直壁器物上做出较宽的水平折沿,有的布满器口一周,有的而只位于口部一侧。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