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要闻 国内 产业 财经 滚动 理财 股票

世界视讯!六大行涉农贷款占比超35% 新市民将是银行业服务乡村振兴重点客群

2022-07-21 20:54:34 来源 : 证券时报网

见习记者 秦燕玲


(相关资料图)

7月21日,21世纪金融研究院、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发布普惠金融系列主题轻报告第一篇:《银行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模式——基于多家大型银行、地方银行调研》(下称《报告》)。

《报告》通过调研多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以及覆盖全国各区域的地方法人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梳理了当前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并概括总结了五类乡村振兴主要服务模式,最后从政策保障、信息共享等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六大行涉农贷款占比超35%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5.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末提升1.3个百分点,略高于全部贷款增速0.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2.61万亿元,同比多增5603亿元。

《报告》指出,国有大行在涉农贷款中发挥“头雁效应”。截至2021年末,六家大行涉农贷款合计金额约15.3万亿元,占当年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35.42%。

其中,农业银行涉农贷款规模最高,突破5万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最高,接近1/4。从户均贷款额来看,邮储银行仅约40万元,为六大行最低,不过,《报告》认为,从中也可以看出其服务下沉程度相较于其他大行更加深入。

农信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等机构,截至2020年末,农信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1.24万亿元,占当年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28.86%。《报告》认为,这些农信机构主要业务在农村地区,是我国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金融机构,在涉农业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报告》认为,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网点数量和业务量均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独占鳌头;2020年,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超过70%,是农村金融的生力军。

服务乡村振兴五大主要模式

《报告》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模式分为银担、银政模式,农户贷款模式,行司联动模式,特色产业、产品模式,产业链模式五类。

银担模式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通过与国家农担以及各级农担公司合作,银政模式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部等各级农业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合作,通过相关金融产品,有效缓解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格抵制押物不足问题。

农户贷款模式又可分为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模式,常见于地方银行,主要下沉到乡、村级组织;行司联动模式以大型银行为主,依托集团优势,协同集团内银行、保险、理财、投资等子公司共同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特色产业、产品模式传承于产业扶贫,具有长效性特征,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

产业链模式主要是以核心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中心,服务上下游企业和农户等,该模式对银行服务能力、多方信息共享等要求较高。对于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其具备地缘优势,与本地产业链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因此很多中小银行将其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服务模式。

《报告》特别说明,这些乡村振兴主要服务模式并非单一的,在某个项目、产业、产品中,一家银行可能会同时使用多种模式相结合,以达到服务更加全面、效果更加优化、风险更加可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为未来服务重点

《报告》同时指出,随着乡村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变化,农业农村金融供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金融服务市场也出现了新群体、新变化。接下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等群体,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粮食生产等重点领域,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对象。

以近3亿新市民群体为例,《报告》认为,银行服务新市民群体时,一方面需要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下沉服务,逐步培育“新市民”的个人信用;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手段,利用各种替代性数据,来解决“新市民”服务初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报告》还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加强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加强涉农信息数据共享、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融资渠道、加快建设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四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涉农贷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