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3 09:10:50 来源 : 环球时报评论
拿自己的软肋碰瓷中国?这是什么情商……
老电影《精武英雄》里有这么个名场面:来踢馆的日本人,看着精武门弟子普普通通的饭菜指责道:“你们中国人真浪费,一桌人吃了两桌子菜。”短短一句台词,就把侵略者爱无端指责中国人的心态演绎得活灵活现。
没想到,就在我们“双十一”购物节刚结束的第二天,英国路透社也对着中国消费者表演了一段极为类似的剧情。在下图这篇评论文章中,路透社把中国购物节的热潮称为“过度消费”。
图源:路透社
在文章开头,作者先是指责中国消费者的购物是对环保的潜在威胁。在文章的核心部分,作者更是直接把网购称为“挥霍”,并认为这一现象“和供应链问题、疫情新近暴发,以及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如果顺着开头的“不环保”搞事情,那这篇文章还能算是及格之作。问题是作者偏要乱发挥,反倒选了两个最让自己人尴尬的“战场”:供应链、疫情。
就在本文发布的同一天,路透社的“队友”《纽约时报》发文揭了英国的老底,由于英国的供应链危机迟迟得不到缓解,不少超市的货架上依旧空空如也,完全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路透社总不会是觉得,自家老百姓“买不到东西”是“成功遏制消费”,就把这个作为自己嘲讽中国的本钱吧?
至于疫情,一个单日新增病例长期保持在5位数的国家,却在疫情防控上,对一个把“清零”作为目标的国家产生优越感,他们自己不觉得好笑吗?
除了这两处比较对自己不利外,整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搞清楚中国消费者参加“双十一”的主要目的:省钱。
我们并没有指望路透社作者能精准地算出哪国消费者浪费更严重。但他们只要花上几分钟,打开各种购物网站,看看满屏的“折扣”、“优惠”这样的关键词,就应该能明白, “双十一”是许多中国老百姓给自己和家人备好日用品,趁着低价买一些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的活动。
辛辛苦苦挣一年钱,借着折扣改善自己的生活,放在哪国都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了。能在这么合理的事情中,抠出好几点英国人自己看了都尴尬的所谓“黑点”,这种操作才叫真正的“刺眼”。
除了上述这篇评论文章外,路透社今天还刊登了另一篇吐槽中国“双十一”的新闻。和上一篇吐槽我们“过度消费”矛盾的是,这条新闻则是说中国经济下滑、居民不敢消费,导致今年双十一的数据没有以往耀眼。
至于为什么在同一家媒体的文字里,中国消费者一会儿是“不敢花钱”,一会儿是“过度消费”,这就得问问路透社记者们的经济学是谁教的了。
延伸阅读:
胡杰:英国转向印太?中国要警惕这些问题
一、英国在“印太”摸着石头过河
在“印太”成为新的地缘政治热词后,英国迅速拥抱了这一概念,并积极以此取代传统的“亚太”来描述英国对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广袤地域内权力格局和战略态势变动的认知。
2021年是英国落实其“印太”战略构想取得突破的一年,其标志主要有四个:
第一,英国政府颁布了《竞争时代的全球英国:安全、防务、发展及外交政策综合评估报告》,这一“后脱欧时代”的首份综合评估报告确定了英国战略重心“向印太倾斜”的方针;
第二,“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正式启程前往“印太”部署,英国宣扬已久的“航母要来了”终于变成现实;
第三,英国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缔结了三方防务与安全合作协定(AUKUS),构建了事实上的同盟关系;
第四,英国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谋求在经济上融入“印太”。
尽管如此,不同于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甚至德国、荷兰、欧盟等国,英国虽然树立了宏伟的“印太”战略目标,但一直未对其“印太”战略予以系统明确的阐释,也没有出台专门的“印太”战略文件,因此可以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印太”战略。
英国主要通过试行若干政策及讨论具体议题来逐步厘清其“印太”战略思路,即以在多个领域推进相对碎片化的“印太”政策来渐次完善对“印太”战略的总体筹划,这是一种英式经验主义思维的体现。
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参观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图源:澎湃影像 。
二、四大战略动向已“浮出水面”
纵观2020年以来,特别是进入2021年后英国围绕“印太”展开的一系列动作,我们可以看出英国在设计和推进其“印太”战略上表现出的四大动向:
第一,英国“印太”战略的顶层设计有了实质推进。
除英国政府颁布的新版综合评估报告外,英国两大保守派智库“政策交流”(Policy Exchange)和亨利·杰克逊协会(The Henry Jackson Society)都提出了构建英国“印太”战略的一系列建议,特别是“政策交流”出台的研究报告《一个非常不列颠式的倾斜:英国在“印太”地区的新战略》设计了非常详细的方案。这份报告不仅倡议制定“印太宪章”,还在机构设置、经贸、科技、外交、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安全等多个领域提出了英国实现在“印太”广泛且深度存在的具体建议。
尽管从横向对比来看,英国“印太”战略的顶层设计较美国、法国等西方盟友依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但纵向而言,英国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印太”战略不再停留在畅想和口号阶段。
第二,英国“印太”战略的机制建设得到显著加强。
在安全机制上,英国同澳大利亚和美国缔结的防务合作协定聚焦高度敏感的情报和军事技术,具有浓厚的同盟色彩。这一协定也弥补了英国在1951年被拒绝加入澳新美同盟(ANZUS)的遗憾,也使其同时巩固了与美澳的防务合作关系。AUKUS的建立是落实英国战略重心“向印太倾斜”的重大举措,该机制为英国在“印太”保持存在,特别是军事存在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平台。
在经济机制上,英国正式申请加入CPTPP,并已同日本、新加坡、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印太”重要经济体达成自贸协定,还着手同印度等国进行谈判。
第三,英国秉持“盎格鲁-萨克逊主义”编织盟友和伙伴关系网,以充分发挥殖民遗产的作用,为其“转向印太”开路。
无论是新成立的AUKUS,还是英国积极重振的五国联防组织(FPDA),抑或在学界、政界颇受追捧的英加澳新共同体(CANZUK)倡议,其共同点都是强调英国与成员国之间共同的历史、血缘和情感联系。英国通过AUKUS强化了英美特殊关系,使其从欧洲—大西洋方向旗帜鲜明地扩展到“印太”方向,同时借由澳大利亚的“升级”而使英国“转向印太”有了坚实的立足点。
这种AUKUS 式的“小圈子”模式将成为英国对“印太”安全政策的突出特点,即利用各种“小圈子”发起倡议或推动合作,逐步施展英国的“印太”治理和环境塑造理念,扩大英国的影响力。英国外交大臣特拉斯就宣称,将按照AUKUS模式重塑英国的外交和贸易政策。
第四,在对华关系上,英国表现出愈加明显的对抗中国的姿态。
近年来,英国不断在南海、香港、新疆、新冠病毒溯源、网络安全等问题上煽风点火,恶意污蔑和无理指责中国。2021年,英国更是不仅制裁中国官员,还公然禁止中国驻英大使进入英国议会大厦。此外,英国军舰以挑衅姿态穿越台湾海峡,航母战斗群频频参加针对中国的联合军演,英国还积极促成建立AUKUS以遏制中国。在经济上,英国对中国在英投资多方设限,暗含了在价值观上对中国的攻讦。